西北大学 当前位置:西北大学 > 正文

陕西西安碑林区:“非遗+”提升服务品质

  • 浏览次数:56       来源:西北大学

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(非遗)的传承与普及,通过举办各种活动,如“我心中的传统文化名片”游园会、汉风古韵传承文明活动以及原创微电影制作等,让学生和公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。此外,文化馆还开展了“馆校合作”,在学校建立非遗流动博物馆,并组织民族音乐会等活动,以艺术形式弘扬民族文化。

以下是干部培训网整理《陕西西安碑林区:“非遗+”提升服务品质》内容——

image.png

近日,陕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兴庆校区的大操场上洋溢着喜庆的氛围,同学们沉浸在传统文化带来的美与感动之中,玩得不亦乐乎。原来,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携碑林棉絮画、碑林王氏布艺、碑林彩塑、关中葫芦、西安剪纸、陕西缠花等传统技艺走进校园,让学生通过“我心中的传统文化名片”游园会活动,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欢欢喜喜迎龙年。

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对增强文化自信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。与此同时,非遗有着较强的融合价值,充分提炼并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无论对于传承人群,还是广大群众,都具有重要价值。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,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多维扩展“非遗+”发展路径,将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、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,在文化惠民、数字化传播以及助力非遗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开拓,留下了令群众满意的文化足迹。

馆校合作 携手共助文脉传承

陕西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物,它们记录了一个重要朝代的发展历程。为了让浩瀚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被人们了解,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、碑林区非遗保护中心,将非遗技艺和学生群体一同带进博物馆,系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纽带,发挥非遗活态传承体验感强的特点。

在“汉风古韵传承文明·非遗同行共育新人”活动中,非遗传承人带领孩子们制作汉代人物的彩塑挂件,设计精致的投壶主题棉絮画,体验长乐未央瓦当刺绣香囊,用剪纸剪出汉代体育IP形象,让传统文化“俏皮”起来。

此外,为实现“优质资源共享,多元教育供给”,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于2023年分别与碑林区雁塔路小学、小雁塔小学举办“馆校合作”揭牌共建活动。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,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。”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表示,为提升服务效能、不断强化“非遗进校园”的广度和深度,除定期在学校开展非遗活动,定期邀请师生到文化馆参观、学习、体验非遗外,还在学校建立起非遗流动博物馆,设立非遗数字区、陈列展示区、互动体验区,把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学子的心中。

匠艺焕新 文化服务多姿多彩

故事发生在长安都城南处的一座庄园,一位小女孩游至此处,意外发现了传统戏曲中的美。在戏曲老师和文化馆馆长的帮助下,女孩勤学苦练,呈上了一次梦幻的“碗碗腔”戏曲表演……这是由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、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出品的原创微电影《都城南庄》中的场景。该片以“美”为贯穿全剧的线索,将发现之美、探索之美、传承之美精彩呈现,以美的邀约,让广大观众尽情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微电影一经上线,便圈粉无数。

“有意境,有美感!”“古代的仪式感令人神往,让人遐想无限……”同样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《团圆在哪》《在哪团圆》两部原创微电影,也赢得广泛好评。“我们让非遗传承人化身演员,让碑林棉絮画、缠花、花馍、漆器等制作技艺,以及酸梅汤等非遗美食纷纷出镜,借助微电影的拍摄及传播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深入人心。”王敏说。

此外,碑林区文化馆向辖区群众呈上民族音乐会,二胡、扬琴、琵琶、笛子、弹拨乐等乐器轮番登台,演奏了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等曲目,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恢宏磅礴的气势。“舞台上,我们用艺术的形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,唱出梦想新力量,唱出当代青年人奋发图强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。”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音乐专干张卓然说。

2023年,碑林区文化馆还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开设集市摊位,通过展示、展览、展销的方式,搭建弘扬非遗文化的平台,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,真切地走到群众之中。与此同时,“碑林区非遗文创产业孵化基地”揭牌成立,碑林区非遗保护中心向“袋鼠爸爸”创始人何林骏颁发了“碑林区非遗文化宣传大使”证书,将更好地通过线上渠道,让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。

“新的一年,我们将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,继续用与时俱进的形式传播非遗价值,让‘非遗+’成为品质时尚生活方式,赋能群众文化生活。”王敏说。

2024年1月23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
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

《陕西西安碑林区:“非遗+”提升服务品质》

以上是《陕西西安碑林区:“非遗+”提升服务品质》的内容,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。更多干部培训时政讯息请关注【新闻中心】-【时政要闻】。

0.274521s